从中央到部委都明确:2025要加快零碳园区建设!
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
2024年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新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2025年1月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2025年将迎来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建设风潮!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相关概念、等级分类、建设路径、实施流程、评价标准、常见误区、创建难点等内容。
一、零碳工厂
1、什么是零碳工厂
所谓“零碳工厂”是在一定范围时间内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零”的生产工厂,即从原料生产到废弃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为零。
“零碳工厂”可视为绿色工厂的升级版本,其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及负碳技术,最大程度实现“应减尽减”。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全部得到了消除,意味着二氧化碳“零排放”。
2、零碳工厂等级分类
《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对零碳工厂的分类和评估办法做了明确指示。根据核算边界内中和的温室气体源类型,零碳工厂分为Ⅰ型及Ⅱ型两种类型,其中:
Ⅰ型零碳工厂针对直接排放及移除的温室气体、输入能源导致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这两种工厂温室气体源,实施零碳工厂策略。
Ⅱ型零碳工厂在Ⅰ型零碳工厂基础上,增加来自交通运输、组织所使用产品等导致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源,实施零碳工厂策略。
两种类型的零碳工厂根据评估结果,可分别进一步细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六星是最高等级。对于六星评估,Ⅰ型零碳工厂的要求是100%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以及实现100%抵消;Ⅱ型零碳工厂的要求则是100%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以及实现100%清除。
每种类型根据评估结果,分别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等级。
(图源: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3、零碳工厂创建路径
▲国内外企业零碳工厂创建案例(图源: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国内企业实现“零碳”工厂路径可根据国情分为三步走。
(1)快速减碳: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约为0.49 tce/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提升能源效率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最直接、最快速、最经济的方式。能效提升技术主要包括采用工业通用节能设备、能源梯次利用、实现循环经济等。国际能源署(IEA)研究表明,能效提升的累计碳减排贡献率约为20%。
(2)强力减碳:能源系统的快速“零碳”化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必要条件之一,“零碳”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光伏、风能、水力)、核能、氢能、生物质能等。近年来,光伏、风能、水能、氢能、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技术成本大幅下降,在价格上相对于化石能源已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光伏,具备大规模开发的潜力。预期碳减排贡献最显著的依次为氢能、风电、光伏,这三种能源到2050年的减排贡献率总计可达70%左右。
(3)深度减碳:当减碳潜力充分释放后,剩余部分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只能通过深度脱碳行为来中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减排技术。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碳汇措施,同样是实现深度减碳“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CCUS将贡献约14%的CO2减排量。
4、零碳工厂实施流程
(1)确定目标和策略
在开始创建零碳工厂之前,需要明确目标和策略。设定零碳工厂的目标,比如要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碳中和,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策略应包括采用哪些技术、如何管理能源消耗、如何减少或中和碳排放等。
(2)进行能源规划
为实现零碳目标,需要对能源进行规划。这包括根据工厂的能源消耗情况,制定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计划,如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建设配套设施,如储能设施、智能电网等,以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建设智能控制系统
通过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更好地监控和控制能源供应、能源使用和能源储存。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优化算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4)实现产业协同
零碳工厂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碳排放,还需要考虑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因此,需要与供应商、制造商等建立协同机制,共同减少碳排放。例如,可以通过供应链优化、共同采购等方式,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碳排放。
(5)系统建设
为实现零碳目标,需要对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和升级。这包括建设系统化的能源管理和环保控制系统,如能源管理中心、智能环保设施等。这些系统可以提高园区的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6)建设能源供应设施
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需要建设相应的能源供应设施。例如,可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以提供清洁、可再生的电力。同时,还需要建设储能和调峰设施,以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环保控制
在实现零碳目标的过程中,环保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建设相应的环保设施,对园区内的废气、废水、固废等进行处理和处置。例如,可以安装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废水处理设施等,以实现园区的环保控制。
5、零碳工厂评价指标
随着近年“零碳工厂标准”等越来越多的标准出台,将为工厂在减碳目标设定、低碳项目改造、新建项目规划等方面提供明确的依据和路径指导。目前零碳工厂还没有形成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目前国内采用较多的是中国节能协会2022年发布的《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团标号:T/CECA-G 0171一2022。《零碳工厂评价规范》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远景科技集团、钛和认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华测认证、联合利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能效中心等20多家机构和企业共同打造的全球首个“零碳工厂”完整、可量化的建设标准和评价细则。
从合规要求、管理要求、基础设施、能源和碳排放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源和资源使用、产品生态设计、温室气体减排实施、碳抵消实施八项一级指标对企业各项条件进行综合评评分,对企业创建结果进行总结和建议,并颁发第三方授权评价机构认证的零碳工厂证书。
6、零碳工厂创建三大误区
随着国内“零碳"工厂创建的火热,很多企业在零碳工厂创建时争做”第一",各种媒体上不断出现”XX行业第一家零碳工厂““XX省市第一家零碳工厂"等报道,但往往企业在零碳”工厂创建的路上走入了误区,主要有:
(1)碳排放核算误区
企业的碳排放包含范围1、范围2、范围3,ag真人平台官方所谓的零碳工厂至少包含范围1和范围2,而有些企业仅仅关注了范围2中的电力,而忽略了范围1及范围2中的蒸汽。
其次,对于电力的碳排放因子选择有很多方法,有省市级碳排放因子、区域级碳排放因子、国际通用碳排放因子,不同的碳排放因子对碳排放量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
(2)购买碳汇误区
在碳中和规则下,允许企业通过购买碳信用方式中和其多余的碳源,致使部分企业在自身节能隆碳工作还有很大空间的情况下直接通过购买绿电、CCER等方式进行中和,以达到“漂零”的宣传效应。
(3)短期行为误区
“零碳工厂创建是个短期目标,而持续保持碳减排及“零碳是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涉及碳信用的购买成本,往往一些企业仅拿到一年的"零碳认证之后就不再持续开展节能降碳工作,不再保持证书的有效性。
7、零碳工厂创建两大难点
(1)快速减碳具有普遍适用性,强力减碳主要依托于国家“零碳"能源的整体转型,深度减碳需要依托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因此,对企业而言,在实现快速减碳后,可以通过直接购买相应的碳信用的方式来实现碳中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同环境效益。
(2)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实零碳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不同。
从能耗规模分析,低能耗企业实现“零碳较容易,可快速实现零碳,重点用能单位以下的企业通过一定时间的创建及购买碳汇,也在短期内实现“零碳,重点用能单位尤其是万吨标媒企业有80%以上的碳排放需要购买碳汇来实现中和,每年带来的经济支出占能源费用的15%左右,随着碳市场价的持续增长,费用可能成倍增加,实现“零碳”难度较大,需要依托我国新能源的低碳转型。
二、零碳园区
1、什么是零碳园区
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加剧和“双碳”目标的提出,零碳园区建设已经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零碳园区通过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和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区域范围内的碳中和。
2、零碳园区排放源
园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
园区物理边界或控制的资产内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燃煤锅炉,园区拥有的燃油车辆等。
外购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企业因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
其他间接排放,因园区生产经营产生的所有其他排放,如物业运营、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购买设备、办公室装修或耗材等)所有前端供应商产品中的碳排放。
3、零碳园区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政策、地方试点和企业实践的共同推动,使零碳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支持零碳园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新加坡政府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欧盟的《建筑能源性能指令》(EPBDII)立法提案、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等,重点在建筑和交通领域向零碳转变。
我国也积极推动园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2013年启动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创建20个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开展1000个低碳社区试点,创建100个国家低碳示范社区。
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目前,零碳园区在国内已初具规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创建6个低碳省、81个低碳城市、51个低碳工业园区以及400余个低碳社区。
4、零碳园区相关标准
国际标准如ISO14064和PAS2060已成为园区零碳认证的重要依据;
国内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也在积极探索,如浙江省发布的《零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2022版)》和相关评价规范等,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5、零碳园区建设
零碳园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需要从能源、产业、资源、技术和政策等维度协同推进,逐步形成科学、全面的零碳发展路径。
(1)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绿色能源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核心支撑。园区应积极引入分布式光伏、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同时通过智能微网和储能设施优化能源协同管理。
(2)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
产业低碳化是零碳园区的核心目标。园区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降碳、绿色工艺推广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全面转型。
同时,园区应优先引入低碳高效产业,并推动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形成绿色产业集群。
(3)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与循环化
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化是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园区应通过余热余压回收、废水处理和固废资源化等措施,建立资源闭环管理体系。
此外,通过制定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南,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共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智慧化与数字化赋能
智慧化和数字化技术为零碳园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部署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园区可实现能源供给、分配和消费的精准控制;借助工业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和优化园区碳排放。
(5)增强碳汇与碳补偿能力
通过自然和技术手段增强碳汇能力,是园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园区可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提高生态碳汇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与碳市场,购买碳信用或开发碳汇项目,弥补剩余碳排放。
(6)强化政策支持与金融保障
政策支持和绿色金融创新是零碳园区建设的有力保障。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绿色债券等手段,为园区提供政策激励。
三、CTI华测认证相关服务
作为中国节能协会授权批准的第一批零碳工厂评价认证服务机构之一。2023年3月17日,CTI华测认证通过中国节能协会资质审查、评价认证及人员培训,获得了“零碳工厂”评价认证服务资质;2024年3月12日,CTI华测认证更新了“零碳工厂”第三方评价认证服务机构的资质证书,证书有效期更新至:2025年3月11日。
CTI华测认证依据《零碳工厂评价规范》团体标准为多家企业开展了第三方“零碳工厂”评价认证服务,推进了企业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提高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社会责任。
作为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CTI华测认证一直以来将可持续发展业务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致力于为企业和组织实现净零转型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
CTI华测认证可持续发展领域获得的国内外资质:
CTI华测认证服务优势:
ag真人平台官方:CTI华测认证助力云南电网计量中心“近零碳”园区获碳中和认证
近日,云南电网计量中心“近零碳”园区在华测认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I华测认证”)的专业助力下,成功获得碳中和认证,成为南网首个“碳中和”计量中心,为云南电网的绿色低碳转型树立了标杆。
ag真人平台官方:2025-03-13 08:46:01
ag真人平台官方:CTI华测认证为中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颁发碳中和双证书
2022年3月9日,在主办方京东智能产业发展集团(以下简称“京东产发”)的积极筹备下,CTI华测检测旗下子公司——深圳华测国际认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I华测认证”)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为中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西安智能产业园区”)颁发碳中和双证书。
ag真人平台官方:2022-03-14 05:47:11
ag真人平台官方:CTI华测认证为国内首个“碳中和”智慧园区提供核查服务
2021年1月,CTI深圳华测国际认证有限公司(“华测认证”)根据ISO14064-1国际标准对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亦庄智慧园区(“智慧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核查与认证工作。
ag真人平台官方:2021-02-05 06:12:19